4月25日至27日,由南京大学tyc7111cc太阳成集团、太阳成tyc7111cc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我们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话语研究的多维探索”学术论坛在我们北校区成功举办。
在26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我们副校长杜强和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张翼分别致辞。杜强表示,西安建城史逾3100年、作为都城的历史更是长达1100余年,西安方言(关中方言)长期承载官方语言功能,其保留的古代音韵体系、词汇特征及语法结构,为话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实证资料。在西安举办此次论坛,是对历史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憧憬。

张翼在致辞中对学术论坛的缘起和历届举办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他期望与会专家积极交流分享、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话语研究迈向新的高度,为讲好话语学术的中国故事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开幕式由学院院长冯正斌主持。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同济大学黄立鹤教授,苏州大学李克教授,南开大学李民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毛延生教授,我们秦亚勋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伟教授,兰州理工大学任育新教授,太阳成tyc7111cc“长安学者”、西安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薛兵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姚晓东教授,南京大学张翼教授,南京大学赵鑫助理研究员等12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分享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共话语言学科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我们副教授秦亚勋、秦思,博士茹英、买轶林相继主持并进行点评。
黄立鹤作题为《就医环境话语信息交互的老年友善问题》的主旨报告。他围绕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医疗健康话语互动展开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观察,深入剖析了老年患者在就医场景中面临的沟通障碍与信息可及性问题。报告以丰富的实证材料和系统的对策思考,回应了时代课题,展现了语言研究服务社会福祉的深远价值。李克作题为《情感修辞视阈下的多巴胺穿搭热潮研究》的主旨报告。他以中国Z世代的“多巴胺穿搭”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情感修辞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他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结合情感修辞理论,重新诠释了“多巴胺穿搭”,不仅拓宽了情感与文化研究的边界,也为理解新时代青年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李民作题为《外语教材中的会话真实性研究》的主旨报告。他以中国英语学习者日常外语交际困难为出发点,指出国内外语教材对会话关注不足的缺陷。通过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常见教材中会话起始和结束的结构性序列特征,发现教材在会话真实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教材编纂及研究指明了改进方向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毛延生作题为《儿童AI聊天机器人过度共情的话语表征》的主旨报告。他基于话语分析与案例研究,揭示了儿童AI聊天机器人交互中过度共情的语言模式与情感机制。研究颠覆了AI情感中立性传统认知,剖析算法驱动的拟人化共情生成逻辑及其伦理风险,辩证探讨过度情感投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双向影响。成果不仅解构技术拟人化的话语建构本质,更为AI伦理设计优化和未成年人数字产品监管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推动人机交互研究向儿童保护与技术治理的深度交叉领域拓展。秦亚勋作题为《修辞的隐身:刘亚猛之“译知”“译行”及其当代启思》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国内翻译修辞学发展亟需修辞学界协作。刘亚猛教授基于西方修辞学跨学科性,不仅将修辞视角融入译学前沿议题的“学术发明”,更在翻译实践中恪守“吃透源文本修辞结构、对源语文化负责”的超前翻译伦理观,对于当前我国学术外译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有着极为有益的启示。任伟作题为《分享实践的话语研究》的主旨报告。他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跨学科案例,系统解析数字时代“分享实践”的话语建构与功能演化。研究突破传统静态文本分析局限,以动态语料追踪揭示分享行为中协作性知识构建策略及意义协商机制,并批判性探讨技术媒介对共享文化的重塑效应。成果不仅论证话语实践对社会共识形成的核心驱动作用,更从文化适配性与技术伦理维度提出数字社群协作优化框架,为跨学科话语理论创新与社会化数字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与伦理维度的双重参照。

任育新作题为《学术互动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视角》的主旨报告。他通过系统梳理学术口语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重点探讨了多模态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方法与议题,强调学术互动话语的多模态分析对深化交际研究的学术价值。他特别指出,建设汉语学术互动多模态语料库对推动本土话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呼吁学界关注语料收集与分析中的伦理规范,为学术话语的多模态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夏登山作题为《社会、历史和语用研究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报告。他以跨学科视角系统阐释社会变迁、历史语境与语用行为的三维互动关系,通过历史语料追踪与跨文化对比研究,揭示了话语实践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动态建构机制。研究突破传统语用学对共时性分析的局限,论证了历史意识对社会语用规律解释力的强化作用,同时批判性反思学科壁垒对理论生长的制约。其成果不仅重构了语用研究的方法论框架,还为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与社会现实的互构研究提供了理论生长点,推动了人文社科领域学术范式转型与实践导向的深度融合。薛兵作题为《内嵌反讽话语新解:语法—语用互动视角》的主旨报告。他反思格赖斯“言语反讽含义论”局限,指出反讽可内嵌于逻辑算子参与命题表征,挑战经典理论。基于此,他提出“语法—语用互动”框架,论证内嵌反讽为局部会话含义,其生成依赖语言形式与语用推演的互动。该研究不仅为反讽话语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更为会话含义理论的当代发展开辟了重要路径。薛教授的研究立足语言学前沿问题,以严谨的理论建构和跨学科视角推动了语用学研究的范式创新。

姚晓东作题为《边缘群体之自我边缘化:生态话语分析视角》的主旨报告。他创新性地将生态话语分析与语用身份理论相结合,以新闻报道中的哭灵人群体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这一边缘群体面对主流话语挤压时的自我边缘化策略。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边缘群体身份建构的复杂机制,更拓展了人际语用学的研究维度。研究立足社会现实问题,通过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为边缘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对推动社会语言学、批判话语分析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张翼作题为《人·拟人·人工智能》的主旨报告。他基于哲学、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跨学科视角,系统解析了人性本质、机器拟人化与智能技术发展的交互关系。通过情感计算、数字永生等前沿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突破传统认知边界,揭示拟人化技术对人类身份认知的重构机制与伦理风险,同时辩证探讨算法人格化对社会关系形态的深层影响。其成果重构了人机关系的本体论基础,提出兼顾技术迭代与人文关怀的伦理治理框架,为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共生”新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提供了突破性思考。赵鑫作题为《乡村医疗问诊中患者发起闲聊的话语研究》的主旨报告。她研究关注乡村医疗问诊中的患者主动闲聊现象,基于142段真实录音,细致分析了患者在就诊各阶段发起闲聊的话语特征与功能。研究深刻揭示了微小交流中蕴含的情感张力与社会意义,拓展了医疗话语研究的广度。

26日下午,太阳成tyc7111cc语言与翻译学科圆桌论坛在北校区学院215会议室举行。会上,12位主旨报告专家围绕学科前沿开展研讨交流,旨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深化跨学科多维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创新注入新动能。


同期,分别以语义与语用、话语分析、修辞传播与形象建构、翻译与修辞等为议题的6个平行分论坛在各会场同步进行。

据悉,本届论坛共有来自话语研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会,议题设置紧扣时代脉搏,涵盖当下话语研究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与会人员以新时代话语研究的跨学科新视野为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旨在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出发,深入挖掘话语研究背后的多维创新与深层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语言学科力量。
